巫山縣平河鄉燕子村借“花”生財
- 時間:2015.07.01
- 瀏覽量:2
一臺小型榨油機、一臺炒籽機、一臺濾油機……在巫山縣平河鄉燕子村的一個簡易的榨油坊里,主人沈發林站在榨油機旁仔細地擦拭著機器:“我的收入就靠菜籽榨油,一年能有3萬多元。” 說起做榨油這門生意,沈發林說自己半輩子都和油菜打交道。 ...

一臺小型榨油機、一臺炒籽機、一臺濾油機……在巫山縣平河鄉燕子村的一個簡易的榨油坊里,主人沈發林站在榨油機旁仔細地擦拭著機器:“我的收入就靠菜籽榨油,一年能有3萬多元。” 說起做榨油這門生意,沈發林說自己半輩子都和油菜打交道。 “年輕時在鄉糧站,主要工作就是銷售菜油,一年可以掙兩萬多元。”他說,糧站倒閉后,“失業”在家的他開始在自己的3畝多地里種油菜、玉米等農作物,“一年下來收入不超過1.5萬元。” 很快,他發現油菜收獲后,村民們榨油時往往要到幾十公里外的大昌鎮,很不方便。 “如果在家辦一個小榨油坊,既能解決村民榨油的問題,又能增加自己的收入,應該是個很好的致富門路。”他說。 2010年,沈發林買回一套小型的榨油機器,將自家房屋的一間門面騰出來,開起了小榨油坊。 “100斤菜籽,收加工費30元。”他說,一次能加工80斤菜籽,兩個多小時能榨一“鍋”菜油出來。 去年,沈發林的榨油坊榨了10萬多斤菜籽,收入了3萬多元。 沈發林說,最開始他的榨油坊能“輻射”平河鄉周邊的4個村。不過,現在很多村的村民也開始建小榨油坊,“搶”走了不少生意。 “但是,我榨油很實在,收費價格也低一點,村民們還是喜歡來照顧我的生意。”他說,有時,家庭困難的村民來榨菜油,他還會少收一點加工費用。 “別人要漲加工費,我不會漲,一年3萬多元夠我們老倆口用了。更何況我在榨油前先用炒籽機給大家把種都給炒了了一遍,出油率比其他家高。”沈發林樂觀地說,今年,他的目標還是加工10萬斤